倫敦金屬交易所周活動落下帷幕,五大關鍵信號直指金屬市場未來十年“綠色+地緣”雙軌變革。這場全球金屬界的“年度風向標”不僅揭示了價格波動背后的深層邏輯,更勾勒出供應鏈重構的清晰路徑。
綠色溢價破冰:金屬“碳中和”定價時代來臨
LME母公司港交所率先在迪拜設立子公司,聯(lián)手Metalshub平臺打造“綠色金屬”溢價體系。以低碳鎳(碳足跡<20噸/噸金屬)為試點,未來將擴展至銅、鋁等品種。此舉打破傳統(tǒng)金屬定價“唯量論”,將ESG指標嵌入價格基準。迪拜選址更暗藏玄機——作為中國與中東市場的樞紐,此舉或加速“綠色金屬”貿(mào)易流從歐洲向新興市場傾斜。
冶煉廠逆襲:西方突破“中國鎖鏈”的新戰(zhàn)場
托克CEO霍特姆一語道破玄機:西方要打破中國對鎵、鍺等稀有金屬的壟斷,冶煉能力比礦權更重要。澳大利亞1.35億澳元馳援托克工廠便是明證。當前銅、鋅冶煉費暴跌至負值,中國冶煉產(chǎn)能過剩倒逼全球供應鏈“去中國化”。傳統(tǒng)年度基準定價模式瀕臨崩塌,冶煉廠正轉向定制化雙邊協(xié)議,一場“冶煉權爭奪戰(zhàn)”已悄然打響。
銅博士重獲追捧:2035年需求激增24%的底氣何在?
銅在LME調(diào)研中蟬聯(lián)“最具上漲潛力”金屬。伍德麥肯茲預警:數(shù)據(jù)中心等新興領域或放大需求波動。智利國家銅業(yè)與Aurubis上調(diào)歐洲銅溢價,更印證“關稅時代”下全球為確保供應愿付更高成本。值得注意的是,庫存向美國集中導致市場“可見庫存”創(chuàng)歷史新低,硬資產(chǎn)配置潮或推高銅價至超預期水平。
鋁市驚現(xiàn)反轉:三十年“看空派”轉投多頭陣營
HARBOR負責人豪爾赫·瓦斯奎茲一改多年看空立場,預言鋁價明年突破3000美元/噸,甚至沖擊4000美元。這一轉變源于中國電解鋁產(chǎn)能“天花板”難松,全球首次出現(xiàn)對鋁供應能否匹配需求的集體焦慮。當“中國產(chǎn)能管控”遇上“全球新能源浪潮”,鋁市或從“供應過剩”轉向“結構性短缺”。
鍺的警示錄:中國出口管制如何改寫全球稀土版圖
鍺市場已陷入“有價無市”困局。自2024年底中國收緊出口管制,鍺價飆至25年高位,但買家難覓貨源。更令人警覺的是,鍺的困境正在向鎵、鈥、鉺等中國主導加工的礦物蔓延。此次中國新增五種稀土元素出口限制,無疑向全球發(fā)出信號:關鍵礦物供應鏈的“中國權重”短期內(nèi)難以替代。
整體來看,這場LME周揭示的不僅是價格波動,更是全球金屬產(chǎn)業(yè)鏈的“綠色重構”與“地緣洗牌”。當“綠色溢價”成為新常態(tài),當冶煉能力超越礦權成為戰(zhàn)略資產(chǎn),當中國通過出口管制重塑全球供應格局——金屬市場的“單極時代”正走向終結,取而代之的是多極驅動、綠色主導的新紀元。投資者需重新校準坐標系:盯緊迪拜的綠色定價試驗、澳大利亞的冶煉廠動向、中國稀土管制清單,方能捕捉下一個十年金屬市場的“定價密碼”。

        